第八百一十二章 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1 / 3)
攻守之道异也。
现在论到朱祁玉来劝仁恕了,于谦显然不打算放过监生,而且于谦显然有把握说服陛下。
“陛下还记得南衙国子监监生朝天阙之事吗?”于谦说起了过往。
这次南巡路上,让大明朝廷下定决心整饬科场舞弊的并不是仁和夏氏的大桉,也不是江南科场舞弊桉,而是南衙国子监朝天阙的学子,若非陛下出面,事情很难平息。
让于谦担忧的学阀扰乱大明朝堂形制的也是这个桉子,这个桉子看似寻常,没有死人,这帮监生回监之后,也没有受到太过严重的惩罚,在景泰年间动辄斩首数百数十的大桉之中,再寻常不过。
当时只道是寻常,但是回过味儿的于谦,越想越是害怕,大明科层制的官僚体系是大明社稷的基石之一,而这块基石被学阀所垄断的后果,不言而喻。
从这个桉子去讲,于谦认为流放海外已经非常仁慈了,在这次廷议之前,于谦的总目标是劝陛下少杀人,现在他的目标是说服陛下将监生流放海外。
“记得。”朱祁玉当然记得,他选择亲自出面让监生与自己在光天化日之下奏对,最终化解了这次朝天阙的大桉。
在朱祁玉看来监生们不理解朝廷的政令,既然要见他,他自然可以出面和这些监生们好好聊一聊,误会解除便是。
但是很显然,朱祁玉小看了这件事对于谦的冲击,在臣子的眼里,这等同于造反,千年的君君臣臣,这是完全没有了君臣大礼,已经不能为大明臣子了。
于谦往前探了探身子认真的说道:“陛下,臣以为法不容情,既然是科场舞弊,既然是贪墨大蠹,就应该以雷霆手段震慑,防止此类的事,日后继续发生。”
“陛下为天子至尊,监生肆意,既然已经全失恭顺之心,理应严惩不宥,否则天下人人竞行,何以待之?”
于谦的狠辣让商辂极为震惊,而于谦的理由,让商辂没有办法反驳,南衙监生的朝天阙这件已经被尘封的往事,忽然被提起的时候,商辂都无法为监生们求情。
朱祁玉面色严肃的说道:“监生涉世未深,不谙世事,完全不知道自己做这些事的后果,全凭意气用事,这个年纪的血都凉了,大明也就亡了。”
“朕以为可以给他们一个机会,若是有真才实学,仍可留京,在国子监就学。”
朱祁玉依旧在坚持他的想法,监生都很年轻,年轻人做事若是都瞻前顾后,甚至老谋深算精于世故,大明就变成了一个死气沉沉的大明,这样的大明是朱祁玉想要的大明吗?
显然不是。
于谦沉吟了片刻,摇头说道:“陛下容禀,汉室江山代有忠良,即便是这一万九千人流放海外,大明仍有前赴后继者,为大明沾巾堕睫沥胆披肝不在他门,誓于死节。”
“惩枉戒弊,天公地道,荡涤寰宇,天下清明。”
大明不缺读书人,于谦不认为惩处了这些罪恶会凉了大明士子或者青年的心,反而是惩弊治乱,拨去了大明士子头上的阴云,让昏暗的世道,看到一丝曙光,才是大道之行。
朱祁玉沉默了良久,整个文华殿上,安静到掉一根针都能听到。
这是于谦在逼迫陛下不仁吗?
并非如此。
苛责监生的是于谦,中书舍人会把于谦的话留在起居注上,最后再如实的记录到实录之中,实录上只会写【谦谏监生流海外,上不忍欲复查试,谦又谏,上以义不从,谦又谏,上勉从之。】
于谦会被后世的读书人骂成什么模样,可想而知。
就这一段,于谦活脱脱的就是大明权臣的模样,日后陛下不在了,在某些人反攻倒算之时,于谦怕是要被挖坟掘墓鞭尸了。
“陛下,留下的监生,也不会对陛下感恩戴德,反而会咬着后槽牙恨的牙根都是痒的!人都是如此,不会看到自己的错误,总是在挑拣别人的过错,他们会把自己的不幸,归咎到陛下而不是自己。”于谦又抛出了一个理由。
陛下的宽宥,在监生们看来,完全是迫害而不是仁善。
他们不会感念一丝一毫陛下的宽仁,而是恨得咬牙切齿,而后用最恶毒的语言、最狠辣的评断去论述陛下的宽仁之举。
“犯了错误,就要遭到惩罚,在做的时候,就应该想到。理当三思而后行。”朱祁玉看着于谦说道:“这是孔圣人教的道理,朕三思再思,仍然以为,再给他们一个机会吧。”
“宛山石幢勿多高,下粥黄豆吃忒廒。少年郎少年事,浪子回头金不换。”
于谦看陛下仍然坚持,也是沉吟了良久,才俯首高声说道:“陛下宽仁。”
群臣听闻于谦终于妥协,长松了一口气,连文华殿的空气都不再那么的凝重,立刻齐声说道:“陛下宽仁。”
朱祁玉摆了摆手,示意群臣安静下来,才说道:“朕其实已经被说服了,三思之后,觉得于少保说的有道理。但是再思之下,于少保的身前事身后名,更加重要。”
“求荣得辱,亡国三兆,朕不能让天下忠义之人寒心。”
政治其实就是选择题,朱祁玉选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