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文女配的极品闺蜜 第124节(2 / 3)
想到这里,她勉为其难道:“准许你当个特派记者,协助采访写文章。”
“别说是特派记者,你让我潜入侦察也行。”
秦瑶斜了斜眼睛,调侃道:“还真别说,我想采访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顾队,就你现在这个样子,你换身衣服,去冒充个大学生,绝没人说你不对劲。”
顾呈无言以对:“我听说三四十岁的都去报名参加高考。”
秦瑶:“……”差点忘了,第一批恢复高考的大学生,很多都是拖家带口,甚至夫妻双双考入同一所学校。
为此,很多知名大学还特别设置了育儿班和幼儿园,专门供这一批大学生孩子就读。
这会儿穷虽然穷,但是各种福利没得说,读大学不要钱,还有一定的伙食补贴,毕业后直接分配工作,将来还分配房子。
哪怕这时候的人苦虽然苦了点,但确确实实精神压力不大,至少不用背三十年房贷,也不用背车贷,房管局有大量住房,低价出租给城市居民,还不用交物业费,从来都没有人觉得租房子有什么不好的,因为大多租的是国家的房子,能住上一辈子,甚至后面拆迁了,还给补偿。
秦瑶向单位说了自己的提议,单位答应了,秦瑶说自己慢慢筹备,单位那边也支持她暂时先去各地参观游览学习。
“秦同志,你们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
“我听你说的这个生活期刊就很有意思。”
“说不定还真能办出个名堂,我们文化馆真是藏匿了不少人才。”
文化馆的领导听了秦瑶的主意,非常赞赏她去尝试,认为秦瑶是一个有想法有创意的人,从一开始文化馆决定办期刊,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一个基础任务,没想着能做出什么名堂,名气大概连出岛都做不到,只是依靠当地的关系,要求其他单位订阅一定数量,每个月总有些销量,不求有个人主动去购买。
而秦瑶提的这个生活期刊十分有趣,孙书记想着秦瑶若是办好了,说不定还真能真能获得广大普通民众的喜欢,在新华书店和报刊亭一本本卖出去。
那就真的有效益了?
第一更
十二月,到了高考的那一天,白天气温二十几度,不冷也不热,正是最舒爽的时刻,秦瑶虽然没有参加高考,但她起了个大早,她也得赶赴高考考场,而她并不是去考试,而是去当监考员。
岛上留下的知青很多,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更是超乎寻常,这是一次盛大的考试,报名费只要五毛钱,过去近十届的学生,外加今年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报名了高考。
很多人不过是“重在参与”,五毛钱的考试报名费,再贫穷的家庭也能出得起,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的费用,唯独复习材料,是要自己花钱去购买的。
当然,恢复高考的消息一出来,新华书店的所有辅导书都卖疯了,很多人排队抢购,大部分人只抢到了一两本,只能跟身边的人互相交换着看。
此时私底下则流行着另一类粗糙滥制的蜡刻印刷材料,是由中学老师们自主出题,供给学生复习的,数量众多,五花八门。
这些中学老师,不仅教课,其中有些人同样报名了这一届高考,老师和学生同时参加高考,甚至还有兄弟姐妹,父母和孩子同时参加高考的情况,这是以后的人所无法想象的一次高考。
秦瑶也想凑热闹,于是她报名支援本次高考,来当义务监考员。
因为高考报名人数众多,很多单位的场地都变成了临时考场,每个单位都要支援一批监考员,秦瑶主动报了名。
她所监考的教室,是一所小学改成的临时高考教室,在一楼,最边边角角的位置,她和另一个方脸的男老师监考。
那男老师没想到秦瑶如此年轻漂亮,还以为她也是来参加高考的,“同学,让我看看你的准考证,你来的太早了。”
秦瑶:“这是我的工作证,我也是监考员。”
“啊?是吗?哦哦,你好年轻啊,在什么单位?你怎么不报名参加高考,我们单位不少年轻老师都报名参加高考……”
“如果将来毕业能进厂子里当领导,有生之年能当个厂长,那可就出息了。”
以后高考的监考员大多是老师和研究生,批改试卷亦是,现在这情况不一样,很多老师都参加了高考,就得征集其他单位的人选。
同样的,很多单位的年轻人,只要二十来岁的,还有冲劲,都愿意参加高考来试试水,只要考上了大学,兴许能去更好的学校,将来毕业去更好的国营工厂。
对,这时候大家比较嫌弃事业单位一类的工作,仍然是旧思想旧观念,认为被分配去效益好的国营工厂,才是大学生最好的出路。
过去那些年里,国营工厂的员工待遇是最好的,万人大工厂,工厂有分房,有幼儿园医院小学中学还有养老院……很多人一辈子就在工厂里,舒舒服服地度过了大半辈子,工厂包办了生老病死的一切事宜。
衙门办事员,诸如公安警察一类的,没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