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16节(1 / 2)

加入书签

所以,要尽量想办法维持两国之友好。

最终经过了几天几夜的商议之后,终于定下了政策。

……

又过了几日。

大英帝国的使者进京,正式邀请苏曳前往伦敦,参加阿尔伯特亲王的葬礼。

苏曳答应了。

于是时隔几年之后,苏曳再一次出访伦敦。

维多利亚女王为阿尔伯特亲王举办了一场极度恢宏的葬礼,几乎邀请了世界所有主要国家的元首。

那么在葬礼上的排位就变得无比重要了。

另外,在葬礼上发表演讲也变得很重要了。

而根据阿尔伯特亲王遗嘱,苏曳竟然排在他国元首的第一位。

竟然在德皇和俄皇等人的前面。

这是什么意思?

彻底承认中国为世界列强吗?

现在……应该还不到时候吧。

现在论工业总体实力,你还不如美利坚吧。

而且论影响力,你也远不如欧洲几个列强吧。

但是,阿尔伯特亲王的遗旨就是如此,也没有法子。

谁都要遵守。

不仅如此,在遗嘱中还有一项,邀请苏曳在葬礼上公开演讲。

而且是唯一演讲的外国元首。

从中可见亲王的良苦用心,他也担心他死了之后,大英帝国的外交政策会发生偏移,两国的盟友关系会遭到颠覆。

所以,用最后的遗嘱巩固这种关系。

于是,苏曳在葬礼上进行了感人肺腑的演讲。

饱含了情感和遗憾。

葬礼结束之后,阿尔伯特亲王之死依旧带来了强大的外交惯性。

两国关系暂时没有被破坏,甚至还上升了一个台阶。

两国的盟友关系,已经半公开化了。

至少是缔结了某种条约。

德国首相俾斯麦非常遗憾,本想要接着这个机会颠覆中英关系,缔结中德盟约。

但是阿尔伯特亲王在临死之前,还是把这个趋势给遏止了。

但对此,俾斯麦只有深深的敬佩。

真是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外交家,能够穿过层层迷雾,看到本质。

……

接下来时间内,苏曳代表中方正式出访了欧洲的部分国家。

并且在伦敦和俄皇进行会谈。

一场心平气和的会谈。

大战失败之后,圣彼得堡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沙皇的权力也受到了质疑。

接下来很长时间内,他都要想办法平息这一场大败造成的负面影响。

已经完全无力掀起新的战争了。

所以两国谈判的基调是有的,那就是要和平,不要战争。

但是分歧还是很大。

俄皇的底线是退回到《尼布楚条约》的国界线,而苏曳坚持要以现在的事实占领作为边界线。

因为中方的军队现在已经占领了远东许多城镇,按照苏曳的条件,不但要收复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反而还要从沙俄割走一百多万平方公里。

别看沙皇曾经把阿拉斯加卖给美国,但是从远东割走一百多万平方公里是天大的难事。

甚至俄皇都扛不住这件事情。

但是苏曳一点都不着急,这一代俄皇不行,未必下一代不行。

事实占领最重要。

而且最关键的是在很长时间内,国家上升势头是不会改变的。

只要国家持续变强,这种占领就会成为既定事实。

接下来,苏曳又和大英帝国进行了一场不太愉快的会谈,是关于日本的。

因为大英帝国不乐意见到东瀛成为藩属国,更不愿意彻底封杀东瀛的工业发展。

在这件事情上也注定谈不成什么结果的。

先造成既定事实,然后等待时机,寻求外交突破便是。

另外一场谈判,几乎称得上火星四射了。

那就是和法兰西共和国的谈判,关于在印支半岛的权益问题。

法方一而再,再而三地叫嚣战争。

然后,双方不欢而散。

尽管谈不上完美,但这一次出访毫无疑问还是非常成功的。

首先延续了和大英帝国的关系,尽管不知道这种关系还能维持多久。

但是,能多久就多久。

另外和沙皇达成了某种默契,就是用外交解决分歧,而不是战争。

当然最最关键的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事实,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落实。

上一次是世界主流国家。

这一次是世界强国。

苏曳掌权仅仅十三年不到,就已经把这个国家从积弱落后,变成了世界强国。

这当然是伟大的功绩,但是也不必很意外。

因为这个国家足够大,底子足够厚。

在长达一个多月的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